一、了解一点老年心理学
什么是心理学呢?首先要弄懂什么是心理。
心是指心思,心意;理,是指条理,准则。人的心理现象是人脑的机能。明朝李时珍明确提出“脑为元神之府”;清代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提出:“小儿无记性者,脑髓未满;高龄无记性者,脑髓渐空。”近代、现代医学的研究都已证明:脑是心理的生理基础,客观现实和人的实践作用是心理的哲学基础。人的心理现象,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所以,只有客观现实和脑在人的实践中发生相互作用时,就会产生人的心理。
心理学就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老年心理学就是研究老年人因机体的逐渐老化以及在社会和家庭生活中角色的变化而引起的心理现象、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什么是老年,一般讲,当一个人感到不再能愉快地、轻松地胜任原来所担任的社会工作时,这就意味着已进入了老年,这时的年龄就是老年年龄。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它的平均值,就是老年的年龄界限。
1982年,世界老龄问题世界大会、中国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后将我国老年的界限划定为60岁。
什么是人的自然寿命,根据生长期和细胞分裂次数的理论推算,人的自然寿命应当是100——150岁!超过此值的人才是超高寿!
如何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水平,如何提高老年人心理保健水平,已成为我们当前老年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下面着重谈谈老年心理保健的一些常识问题。
二、关于老年心理保健的意义
传统的健康观念认为,身体无病就是健康。现代的健康观念是身心与环境处于安宁和谐的状态,是体格与心态的协调发展,即不仅要有好的躯体,而且要有最佳的心理状态。现代医学科学证明,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有着密切关系,假若心理不健康,就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最终必然影响甚至损害躯体健康。所以学点心理保健知识、掌握一些心理保健手段、学会身心愉快地生活、树立起心理健康的新观念,是每个老年人安度晚年健康长寿的重要条件。
魏晋时代的嵇康在《答向子期难养生论》中指出养生有五难,即:①名利不灭,②喜怒不除,③声色不去,④滋味不绝,⑤神虑转发。“五者无于胸中,则信顺日济,玄德日全,不祈喜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此养生大理之所效也。”这“五难”几乎全部与心理有关。孔子强调“仁者寿,智者寿”的思想,提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距”的论述,可见,古代保健养生就是以心理保健为主。现代社会,心理健康也是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健康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老年人生活质量评价和健康测量中重要内容之一。
1、老年心理保健的生理基础
人步入老年后,机体自然会发生一系列变化。“目似春雾,耳似夏蝉,齿似秋叶,发似冬霜”。老年人新陈代谢减慢,脏器功能衰退,躯体易生疾病等,表现出“慢、弱、惰”三大特点。这些变化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老年人的心理功能。
现代心理学研究与生活实践表明,积极的情绪有利于身体健康,而消极的情绪则对健康带来不良影响。例如:人在发怒时,心跳加快,常达80-200次/分;血压上升,收缩压从正常的130毫米汞柱到230毫米汞柱以上;呼吸每分钟可达40-50次。人在恐惧时或突然震惊时,呼吸加强而短促,甚至会出现中断;心跳加速,每分钟增加20次;血压也会随之增加。人在焦虑、忧郁时,会抑制胃肠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对老年人来说,抑郁、烦恼、发怒等消极情绪往往是引起或激发某些疾病的心理因素。例如,由于过分抑郁或恐惧,会导致心肌梗塞、脑溢血等疾病。临床实践证明,许多癌症患者在发病前大多曾有过持续的消极情绪,或遭受过重大的情绪挫折。生物学实验表明,消极情绪因素可以使人的大脑活动功能降低,引起免疫力的降低,使有机体抗癌力量下降。在具备其他内因与外因时,使癌症得以提前形成,如果病发后,情绪还是调整不过来,癌症就会高速发展而无法抑止,预后不良。而相反,积极的情绪可以增进身体健康,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临床观察发现,很多疼痛是由于肌肉紧张所造成的,大笑可以降低或缓和肌肉的紧张程度,从而减轻或消除疼痛。这些主要是阐述心理保健对老年个体健康上的直接影响和意义。
2、老年心理保健的社会基础
老年人退出社会的工作岗位(有的还是领导岗位),成为社会的一个普通公民,社会为老年人创造的安享晚年的大好机会(有些弱势群体还不具备这些条件),这是社会有了极大进步的重要标志,老年人应该很好地利用这些机会,信心百倍地安度晚年。
然而,离退休前后在部分老同志中引起一些心理变化。有部分人由于难于适应,心理上还出现一些毛病,如空虚、寂寞、焦虑、忧伤、抑郁等,人称为退休综合症。从调查的情况来看,争强好胜、事业心强、工作严谨、性格固执的人,缺乏离退休心理准备的人发病率高。老年社会学研究表明,离退休综合症主要是由于产生的失落感、空虚感、怀旧感造成的。失落感会使人感到工作、规律、地位、优势、人际关系丧失了,认为到了人生的尽头了;空虚会使人感到无所事事,一切都是虚无的;怀旧则容易使人追忆过去的美好时光和辉煌的经历。转眼下一片冷清,令人惨然。有调查统计表明,离退休综合症一般经过半年到一年时间的反应,个别人需要稍长的时间。这种现象对绝大多数刚退休的老同志是一大困扰,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水平。离退休综合症是老年人心理在特定时期的一种正常的自然表现,不必担心,无须紧张。离退休后用一段时间,做些合理的心理调整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解决好这一问题,将对广大离退休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具有很大的帮助。
三、关于老年心理健康标准的基本界定
我国心理学家把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标准概括为五条:①热爱生活和工作;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③情绪稳定,适应能力强;④性格开朗,通情达理;⑤人际关系适应强。
国外把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标准概括为10条参考标准:①有充分的安全感;②充分了解自己,并能对自己的能力做出恰当的估计;③有切合实际的目标和理想;④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⑤能保持个性的完整与和谐;⑥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⑦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⑧适度的情绪和控制;⑨在不违背集体意识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发挥个性;⑩在不违反社会道德规范的情况下,能适当满足个人的基本需要。
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界定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标准。
1、有正常的感觉、知觉、思维、记忆。在判断事物时基本准确,不发生错觉;在回忆往事时,记忆清晰,不发生大的遗忘;在分析问题时条理清楚,不出现逻辑混乱;在回答问题时能对答自如,不答非所问;在平时生活中有比较丰富的想象力,并善于用想象力为自己设计一个令自己愉快的奋斗目标。
2、有健全的人格。情绪稳定,意志坚强。积极的情绪多于消极的情绪,能理智地评价自己和外界的事物;能控制自己的行为,办事较少盲目性和冲动性;有较强的意志力,能经得起外界事物的刺激;在悲痛时能找到发泄的方法,而不至于被悲痛所压倒。欢乐有节制,不过分激动;遇到困难时,能沉着地加以克服,而不是一味地唉声叹气或怨天尤人。
3、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助人,也乐于受他人之助。在家中,与所有家人都能保持情感上的融洽,能得到他们理解和尊重。在外面,与新老朋友能保持良好的关系,对人不求全责备,做到与人为善。在正式群体或非正式群体内,有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
4、能正确地认知社会,与大多数人的心理活动相一致。对社会的看法、改革的态度、对国内外形势的分析、对社会道德伦理的认识等等,能与社会上正确的态度基本上保持同步。
5、能保持正常的行为。能坚持正常的生活,参加适当的工作、学习、娱乐等活动。其一切行为符合自己在各种场合的身份和角色。
以上五个方面只是界定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其核心的最重要的是“基本正常”这一点,即说话办事、认识问题、逻辑思维、人际交往等都在正常状态之中,那么其心理健康就是达标的。要说明一下,上面这个基本标准是个较模糊的概念,对某个老年人而言,在该标准的上下参差,也是达标的。
四、老年人的八大需求
老年人的八大需求是:①交往需求,②自主需求,③恭敬需求,④求助需求,⑤变异需求,⑥求知需求,⑦健康需求,⑧依存需求。
1、交往需求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老年人特别需要思想感情上的互助和交流,通过交流,能满足个人认识的发展和新信息的交流。老年人要注意和新、老朋友保持经常的联系,以利成功的人际交往,一个老年人有众多的知心朋友,有利于身心健康,欢度晚年。
2、自主需求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老年人沉着稳重,老练大方,阅识丰厚,处世有历,生活富足,医保在身,这些都会使老人产生自信和自主,这就是老年人心理上的自主需求。
3、恭敬需求
“尊老敬老传佳话,传统美德人弘扬。”老年人希望得到自己原来的下级、现在的领导、晚辈甚至不熟悉的人的尊敬是一种心理需求。老年人得到别人的恭敬后,必会增添老年人对生活的情趣。
4、求助需求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情”。老年人因为身体衰老和健康等原因生活自理能力会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这时求助就是一种需要,是一种愿望,他人若能帮助他们完成日常生活无法独立完成的活动,则会使老年人感到心情舒畅,获得心理安慰。
5、变异需求
“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变异需求,是人们适应生理变化和社会角色变化的一种心理现象。我们都要理解和支持老年人的变异需求,以增加老年人的生活情趣。
6、求知需求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人生有限,学海无涯,白首莫悔读书迟,抓紧学习尚有时。愿老年人的知识更丰富,余生再增辉。
7、健康需求
“留得青山润春露,为国为家皆是汝”。健康需求是老年人希望生理、心理、社会的有利因素作用下,达到健康的一种心理需求。大家都希望岁月不老,青春长驻,我们更希望老年人生命之树常绿,长寿之泉常涌。
8、依存需求
是老年人希望互相间保持思想上的沟通和增进感情上的联系的一种心理需求。一般讲,老年人对家庭有一种依存心理,城市中的离退休在老有所养的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后,精神依存就尤为突出,这时,做晚辈的抽点时间,带着孩子,常回家看看就显得十分重要,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十分有益。
“出门一笑江中月,水上轻盈步微月”老人的依存需求也要有度。如今,中青年人有了自己的一方天地和事业,加上现代社会对中年人的各种压力也很大,也需要工作之余有时间放松自己,以利第二天紧张的工作。因此,老人在理解自己的孩子处境时要做到心理如明镜秋月,做到依存有度。
除以上叙述的八个需求之外,老年人还有许多需求,例如:安全需求、黄昏恋需求等,我们做晚辈的和单位的老龄工作者都应努力满足老人们的合理需求。顺便说一句,在晚辈对老人不敬、不孝、不助、不管时,老人们可以利用你手上的经济资源“论功行赏”,这是你们的权力,合情、合理、合法!
五、认识和把握老年心理保健的几个重要因素
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大致说来有四个方面的因素所决定。
1、生理因素。人到老年大脑和其它生理机能开始退化。如果大脑衰老过快或者个人不能很好地调适自己,有可能导致心理上失常。
2、环境因素。如果生活在一个良好和谐的环境里,人的心理健康就有一个外部的良好环境。如果生活在一个经常受到恶性刺激的环境里,有可能产生不良心理,甚至心理变态。
3、生活因素。如若参与一些不良活动,如赌博、酗酒等就会严重损害人的心理健康。
4、文化因素。一个人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他会对自己的人生有一个正确态度,能正确处理一些挫折和不幸,而不会因意外情况的产生而导致心理失常。
老年人如何把高质量的生活和愉快的身心把握在自己手中呢?根据我国古今养生保健的理论和实践,可以概括为四个字,即“动”、“仁”、“智”、“乐”,概述于下。
1、“动”,就是身体多运动。“生命在于运动。”实践证明“用进废退”,“不动则衰”。“君欲延年寿,动中度晚年。”因此,不同的年龄段的老人要注意“动静结合”,加强身体的适度锻炼,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2.、“仁”,其核心就是爱人。与人亲善,待人宽厚,容人容事,“仁者寿”也。长寿老人大多慈祥善良。乐于同情和帮助他人,有利自身的心理健康。专家认为,同情与援助他人可以提高自身的免疫机制。有位九旬老医生说:“我不可能无私、但以‘少私’两字为座右铭,‘少私’好处很多,可以开心,可以宽旷。名利淡泊了,与人少争了,就能心平气和、身心健康。我有今日之健,也许是对人宽厚,时时处处为他人着想专心工作的缘故。”
3、“智”,就是勤于学习,科学用脑,用科学的知识指导养生保健。步入老年一个重要的行动就是重新学习,丰富精神生活,延缓大脑衰老。“树老怕空,人老怕松。”学习一点老年自我保健,老年社会学、老年心理学、家政学等很有必要。同时还要了解国内外大事,了解社会变更,学习新知识,更新观念,紧跟时代的步伐,主动把自己融入发展了的社会中去。学习的方式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有些年龄较大的老同志学习有一定的困难,不妨看些知识性稍强的电视片、新闻节目,例如每天看看江苏城市频道的“零距离”节目,和家人一起认真地猜猜送礼提问,既有一点乐趣,又可锻炼大脑的记忆和反应,不定哪天大礼送到你家去呢。
4、“乐”,就是保持乐观情绪,保持好奇心,时刻保持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即“正视现实,接受挑战;乐观豁达,安享晚年;适应今天,迎接明天。”快乐与豁达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不仅要会享用,更要善于发掘,更不能浪费。清代画家高相轩总结有“十乐养生延寿法”:①耕耘之乐。②把扫之乐。③教子之乐。④知足之乐。⑤安居之乐。⑥畅谈之乐。⑦漫步之乐。⑧沐浴之乐。⑨高卧之乐。⑩曝背之乐。可谓“乐者寿”之集大成者,当代老年朋友不妨效法其中之几,可以收益。
离退休老年朋友一定要学会得乐,在动中求乐,静中求乐,宽中求乐,学中求乐,为民而乐,为国而乐,与人同乐,自得其乐,助人为乐,知足常乐。人老了,如果还处在忧名、忧利,忧家、忧私状态,难免背上深重的包袱,压得喘不过气来,一个老年人整天心绪烦躁,何以能颐养天年。老年人要解脱自己,有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学会玩,在玩中取乐。玩的方法和种类很多,可自选、自取,例如可参加与人同乐的集体活动,在团体中找乐趣,与别人共同享受欢乐;也可从事自得其乐的活动,打打牌,打打电子游戏,参加远足,行善助人等,只要是健康的活动老同志都可适量地参加,只要身体状况许可,老人一定要玩起来,动起来,乐起来,笑起来。
长寿学家胡夫兰德指出:没有见过一个懒汉能够长寿的!
根据科学的推测,人类自然寿命应比现在实际的寿命更长。但由于疾病、创伤或心理、社会等不良影响,使人们未能达到预期寿命而过早死亡。危害老年人常见的病为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和癌症。而这些疾病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均属“心身疾病”,其中50%以上是由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包括不良情绪、吸烟、酗酒、饮食过度、睡眠和休息不足等)引起的。可见,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和心理行为,此类疾病即可大大减少。因此老年人要采取积极有力的措施,有条件的要积极参加老年心理、医疗咨询活动,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和自我保健,以达到不断提高广大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的水平。
六、老年人怎样讲究心理卫生
老年人的心理卫生内容很广泛,尤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离退休后在工作方面的心理卫生:首先,老年人的所谓工作应该是没有压力的、不要担负很大责任的、作为调节因为闲赋等原因而造成的精神压力的、可以轻松地完成的工作。老年人对待工作问题上,一方面不要过于有紧迫感,否则易造成精神压力的,导致心理不平衡,影响身心健康;另一方面,自暴自弃无所事事也会加速衰老。
从习惯的在职生活转到不习惯的清闲生活,使人感到孤单寂寞或精神上无所适从。在这种变化中有些人难以适应而诱发疾病或加快衰老。因此,老年人退休后参加力所能及的工作或社会活动,或选择业余爱好并投入精力张扬,在从事业余爱好活动中忘记忧愁与烦恼,有益于身心健康。
2、饮食的心理卫生:老年人消化功能减退,因此特别要重视饮食时的心理卫生。老年人常因情绪不安,心情不佳引起胃肠功能失调。因此,老年人每当吃饭前后,应力求心情平静与愉快,切忌生气、忧愁、寂闷等负面性情绪。老年人在吃饭时可有意识地利用心理上关于过去美味食物的想象、记忆与联想,来唤起食欲,激发消化系统功能。老年人逢年过节,或碰上爱吃的东西,切忌馋嘴,否则加重消化系统的负担,可能诱发消化系统的疾病。
3、对待疾病的心理卫生:老年人往往体弱多病。有些老年人对待疾病焦虑烦躁,忧心忡忡,悲观失望,这种精神状态无疑将加速疾病的发展。乐观主义精神和坚强的意志是老年人对待疾病的心理卫生最重要的措施。老年人往往担忧和怀疑自己的健康,同时又常常对检查身体有精神负担,担心查出病来增加忧虑。其实,老年人对自己的健康情况了解,才能正确对待,采取适当的保健措施,消除恐惧心理。因此,定期检查身体,不仅早期发现隐疾,及时治疗疾病,而且还能给老人以心理上的安全感。
4、家庭关系的心理卫生:老年人由于疾病和在家庭中经济地位的变化等易造成心情不佳,常为一些小事在家里发脾气,造成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紧张。家庭关系紧张、不和睦又成为老年人恶性的心理刺激,诱发疾病或使病情加重。因此老年人与家庭成员心理相容,气氛融洽,彼此之间心心相印,生活愉快,有益健康。
七、情绪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
所谓情绪,就是人思想感情的流露,是大脑皮层兴奋、抑制过程所处的一种状态。中医把这种精神因素分为“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内经》提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七情不可为过,过激就会损伤脏器,有害于身体。老年人的情绪应当稳定、饱满、乐观;情绪波动,喜怒无常,心情忧郁,感情脆弱,都有损于健康。世界卫生组织也提出:“健康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全安静状态。”
不良的情绪,恶劣的精神刺激,可使神经系统的功能紊乱,指挥失灵,造成其他器官机能调节发生障碍,导致一系列的病患。有许多疾病,如精神病、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疾病、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甚至于癌症等,都与精神因素有关,特别是疑虑、恐惧、悲伤、愤怒等坏的情绪更易诱发疾病。“气乃百病之源”、“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世界上许多长寿者都是在乐观的情绪中度过一生的。不良情绪可以致病;而乐观的情绪可以治病。性格顽强,情绪乐观,就可减轻病痛,有利于治疗。人到老年难免患病,要有正确的态度是,一是要不讳疾忌医,二是要情绪乐观,“既来之,则安之”,精心医治、调养。
老年人生活在一种愉快、欢乐的气氛中,是有益处的。老年人兴趣不妨广博一点,无需精益求精。如体育、绘画、书法、写作、下棋、摄影、集邮、养鱼、玩鸟、种花、烹饪等等,可以从头学起,每天有一点安排,时间长了,便生乐趣,便有一种依托,可培养愉快平静的情绪和积极向上的精神,既可调剂生活,避免单调、枯燥,又可陶冶情操,有益身心健康。
老年人离开了工作岗位,成为社会的普通一员。种种变化使他们变得与社会发生距离,与社会不融洽,于是他们会产生种种心理上的不平衡。从家庭来看,日趋小型化,青年人需承受着来之社会各方面的压力,对老人关心、交流少了,势必造成老年人的孤独感,甚至发生心理疾病。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年人的心理会越来越脆弱的。
老年人要乐观地认识到:昨天和今天的“我”没有关系,要主动地去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客观形势,使之长期保持最佳状态,以求心灵较彻底的解放,体会轻松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