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斑块与短暂性脑缺血、缺血性脑卒中密切相关。不少中老年人在体检报告上发现自己有颈动脉斑块,都感到有些担心。在此,我们整理出关于颈动脉斑块的八问八答,帮助大家正确认识它、管理它,有效防范疾病发生。
问:筛查方式哪种好?
答:颈动脉斑块筛查首选超声。
颈动脉超声可以显示出斑块累及范围、血管内膜厚度、血流速度等情况。CT、核磁等方式可能夸大斑块范围、性质、严重程度,存在假阳性结果,因此对于斑块的初步筛查来说,超声比CT、核磁更具优势。
如果颈动脉超声结果提示,患者可能存在颈动脉狭窄,则需要再做CT血管重建或磁共振血管成像来进一步评估狭窄情况。
问:多长时间检查一次?
答:55岁以上每年一次。
颈动脉斑块的检查周期与患者年龄、高危因素、斑块性质、累及范围、血管内膜厚度等要素有关。建议55岁以上的人群每年做一次颈动脉超声,如果合并有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或其他动脉粥样硬化病症,肥胖,吸烟,饮酒等高危因素,则需要缩短筛查间隔,一旦发现不稳定性斑块.建议每3-6个月复查。
对于接受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或颈动脉支架术治疗的患者,应在术后1、6、12个月和此后每年复查颈动脉超声。
问:颈动脉斑块需要治疗吗?
答:需要基础药物治疗,酌情实施手术。
在药物治疗方面,一旦发现斑块,需遵医嘱规律服用他汀类降脂药物、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并注意高血压、糖尿病规范治疗,以期延缓疾病进展。除他汀类药物可改善脂质代谢之外,依折麦布等药物可抑制脂质吸收,若通过以上两类口服药仍不能控制血脂达标,可每两周或—个月注射PCSK9抑制剂来降脂。
在手术治疗方面,如果在过去6个月内曾出现黒朦、犯困、头晕眼花等提示脑缺血的症状,应考虑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实施手术治疗。对于无症状的患者来说,若颈动脉狭窄超过70%也应考虑配合手术治疗。
另外,专家建议,不稳定性斑块随时有脱落风险,无论脑缺血症状是否明显,都应积极采取开刀或介入手术等干预措施。
问:超声报告强回声、低回声是什么意思?
答:提示硬斑块或软斑块。
从超声报告中可以直观了解斑块的大小范围,侵犯血管内膜的深度,并且可以通过斑块的形态和回声特点来判断斑块的性质。
如果超声报告显示强回声、表面光滑、形状规则,多为硬斑块;如果显示低回声或回声不均、表面不光清,多提示为软斑块。如果是“混合回声”,则表示斑块回声不均,一般提示斑块构成成分混杂,有脱落形成栓塞的风险。
高回声、强回声斑块大多是稳定性斑块,低回声、混合回声斑块大多是不稳定性斑块。
问:颈动脉斑块危险吗?
答:与颈动脉狭窄程度、斑块性质有关。
随着年龄增长,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动脉硬化。评估颈动脉斑块的危险性,一看斑块性质是否稳定,二看是否出现了预动脉狭窄。
稳定性斑块—般为高回声、强回声,质地较硬,由于其本身不容易破裂脱落,导致脑卒中的风险较小。
如果稳定性斑块导致颈动脉狭窄小于 50%,一般不会对脑部产生影响;如果颈动脉狭窄超过50%,甚至超过70%,危险性相应提升。
专家提示,不稳定性斑块可有溃疡、破裂等风险,血小板在破裂处聚集形成血栓,如果脂质内核、碎屑、血栓脱落,栓塞脑部血管,可引发短暂性脑缺血或缺血性脑卒中。
问:颈动脉斑块会消失吗?
答:斑块不能消失,但是软斑块可能转为硬斑块。
少数处于斑块形成早期阶段,还没有出现血管狭窄的患者,如果严格按医嘱服用抗血小板药、降脂药,改善生活方式,可能会有斑块缩小的情况。但对于大部分患者来说,斑块一旦形成,都会逐步进展,一般很难逆转。
不过也不必过于担心,虽然斑块难逆转,但通过改善生活习惯、防治慢性病及降脂药物治疗等方式,可能使不稳定的“软斑”变为相对稳定的“硬斑”,从而降低脑卒中等疾病的发生风险。
问:手术治疗开刀好还是支架好?
答:需根据患者情况综合判定。
开刀和介入两种手术方式各有其适应症和限制。若患者血管有变异、畸形、狭窄、过度弯曲等不利因素,则不适合植入支架,此时可选择开刀手术,剥离脂质沉着、附壁血栓、钙化斑块,并去除斑块累及的血管内膜。
对于不能耐受开刀手术或通过开刀手术不能解决斑块的患者,可评估考虑支架植人。
手术后并非一劳永逸,专家提示,术后仍需要继续保特良好生活习惯,坚持服药,按更严格的标准控制血压、血糖、血脂,以防斑块再次形成。
问:颈动脉斑块如何预防?
答:建议疾病生活双管理。
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包括吸烟,超重或肥胖,不健康饮食,缺乏运动,血压、血糖、血脂异常。此外,斑块的形成也与机体代谢率降低有关。
通过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开展内科药物治疗来消除这些危险因素,可起到预防颈动脉斑块的作用。
专家表示,日常应控制高危因素,避免长期高压的工作生活节奏,严格遵医嘱服药,定期复查随访,对减缓颈动脉斑块进展、预防缺血性脑卒中有很大意义。
(来源:健康时报 受访专家:陈忠 北京安贞医院血管外科中心主任;唐熠达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内科主任;等 整理:离退休工作处 刘平)